|
说到农业,人们想到的是种田种地。但却忽略了经济类的农作物,像茶叶、竹子这一类。
我的家乡在皖南山区,自古以来就是半经半农的生存模式。有水田可耕种,但收获的粮食只够自己吃,加上养猪养鸡所用。因为四面环山,山上植被丰富,有树木,有竹园,也有茶叶。山上的经济作物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。由于是宣纸产区,山上还有一种名叫青檀的树木,它的树皮是宣纸主要原料。
很久以来,人们都是一边种田,一边种茶,竹子和青檀三年砍一次。进入新世纪以后,由于水田面积太小,不适合机械化耕作,加上大量青壮年外出,根据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,当地农民都不再种田,在田里种植茶叶,青檀,竹子。
退耕还林之后,农民的经济收入是提高了,但近年来却出现了另一个问题。由于茶叶是人工采摘,当地进行茶叶加工的农户,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,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,无论男女,既不会采摘,更不会制作。很多家庭有大面积茶园,却因为人手不够,使得产量骤减。采茶都是女性完成的,越是高山上,茶叶味道越清纯可口。但爬山需要体力好,年纪大的只能在平地采摘,因此很多家庭的高山茶已经被废弃。
在上世纪,每到清明之前,邻县就有大量少女和少妇来我们县采茶,她们动作灵活,也不怕爬山。那时候的茶叶按照斤两计算工资,每斤0.8元到1元,后来要求高了,茶叶要细小,每斤茶叶价格也提高到10元一斤。但随着打工潮的来临,越来越多的少女选择去上海等地务工,再也不来采茶。来采茶的还是原来那班人,现在已经成为中年大妈了。采茶的报酬不在再按照斤两计算,每天120——130元,今年成为150元。但最少要保证每天采四斤鲜茶,因为四斤鲜茶才能制成一斤干茶叶。也要确保每斤茶叶能卖到最低400元,不然就要亏本,因为茶叶采摘之后,还需要制作,需要炭火,电费,加上采茶人的日常开销,每人每天要花近200元。这样一来茶叶成本提高,茶叶价格更贵。
但即使这样,农村新一代仍然不会采茶,等这代人老去之后,所有的茶园都将废弃。
青檀每三年砍伐一次,需要修整后捆紧,在大甑里密封后,用猛火蒸熟。然后再将树枝条上的皮用手撕下来晒干,这样才能卖到宣纸厂。虽然繁琐,但经济效益可观,忙碌半个月,可以收入6000到10000元以上。这些工作,大部分是男人来做,只有手撕檀皮才是女人活,每家每户都是集中蒸熟檀皮,然后全村女人互相帮助撕檀皮,男人则忙着扛成捆的青檀,收拾剥好的檀皮。
这几年,随着中年妇女进城陪读,剥檀皮成为难题。很多人都放弃了这项经济收入。和茶叶一样,我们当地四十岁以下的人,已经不从事,也不会砍檀皮,蒸檀皮了。不要二十年,大约十年以后,檀皮将会老死山林。
砍竹子这项活动和砍树不同,砍树可以用电锯“排头砍去”,但竹子不行,一根老竹子旁边有很多新竹子,新竹子砍下以后也没多大用处,坚硬度不达标。至少要两年以上的竹子才有用。砍竹子是力气活,也是技术活,需要青壮年来完成。前些年,我们村很多中青年没外出打工,专门从事竹子砍伐,每天收入达到280到350元。但这班人日渐老去,十年以后,也是望竹兴叹了。
我们这里的人口在九十年代之后呈下降趋势,小学也撤并到乡镇。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得住校,妈妈或者奶奶就要陪读。后来很多人觉得,在乡镇陪读不能打工,还不如去县城陪读,至少还可以去超市上班,做做家政,因此小孩从三四岁就去了县城。再后来,县城小学需要房产证才能有学籍,一些家庭就在县城买房子。结果一个孩子读书,虽然学杂费免了,但总体费用一年得两三万。这样就造成农村青年反而不敢生二胎的现象。
一些90后的男孩,干脆直接在县城买房做婚房,反正以后生了孩子也要在县城买房。这样就等于下一代都成为城里人,没人从事传统农林业了。
这些年,县城的房子倒是卖得好,但无形中破坏了传统农业的发展,茶叶这样的经济植物也是生活中不可少的,青檀关乎着宣纸的发展与生存。
由于全国整体人口减少了,农村人口去填补了城市劳动力缺口,但严重打击了传统农业的发展,这种打击不是短期性,而是毁灭性。
当初,希望工程提出的口号是“再穷不能穷教育”,偏远地区都在建小学,我们村的新校舍是94年建成的,但2004年,村小就被强行兼并到乡镇。原来孩子在家读完小学,去乡镇读完初中,再去县城读高中。既方便了家长,也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。但兼并之后,现在乡镇小学人数比以前的村小人数更少,每个班级才十几人。而县城小学班级人数严重超标,有时候最多六十人,这样也促进了课外补习班的发展。因为很多农村孩子是奶奶陪读,奶奶没什么文化,不能辅导孩子做作业,孩子只能去补习班。
我们当地的初中,在2005年之前,人数多,教学质量高。但随着兼并,学生大量涌向县城,一个班也只有十多人,99年建成的校舍现在已经成为幼儿园了。初中部和小学部在一起,也没有一百人。隔壁乡更惨,2018年初中停止招生。但县城初中每班六到七十人,不要怪老师补课,全班这么多学生,一堂课实在难于满足所有人的需求。有些不是老师要补,是家长要补,家长的意思是,既然每年花两三万陪读,孩子将来考不上好大学不是亏了?所以也不在乎补课的钱。
据我分析,老师补课,房价上涨,传统农业面临消失之风险,根源还是撤并村小学,如果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,这些问题就不会存在。
2019,3,11
|
|